Third Wave of Coffee 第三波咖啡 Part 1

近來發現台灣廣大的咖啡消費族群對於《第三波咖啡》這個名詞可以說是相當陌生,甚至絕大多數面試過的吧檯人員、認識的咖啡從業者也都從沒聽說過,更不要說它背後所代表的涵義了。在歐美各國已經開始討論第四波咖啡的同時,希望台灣為數眾多的咖啡從業人員趕緊跟上腳步,我也想藉由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認識第三波咖啡、進而喜愛上第三波咖啡的美,然後跟我們這些第三波的追求者一起找尋第四波咖啡的真諦與精神!

第三波咖啡簡單來說就是追求更高品質咖啡的運動,咖啡採淺、中烘焙為主,詮釋咖啡的酸香水果調。「以欣賞葡萄酒的方式品咖啡」,倡導不加奶、不加糖的黑咖啡。第三波咖啡的三大龍頭為: 知識份子(Intelligentsia Coffee & Tea)樹墩城(Stumptown Coffee Roasters)反文化咖啡(Counter Culture Coffee)。雖然北歐、北美、澳洲等地如雨後春筍般陸續竄起的第三波咖啡館為數眾多(如:北歐的Tim Wendelboe、Solberg & Hansen、Kaffa,北美的Blue Bottle Coffee、Verve Coffee Roasters、Ritual Coffee Roasters、Gimme! Coffee,英國的Square Mile Coffee Roasters,澳洲的ST. ALi等等),除了Blue Bottle Coffee藉由各方挹注的大量資金得以快速成長、展店並成為受到世界關注的後起之秀,其餘咖啡館及烘焙廠相對上規模較三大龍頭小一些,也因此習慣稱這三家咖啡館為第三波咖啡的三大龍頭,但每個咖啡館各具特色、可謂百家爭鳴,並非只有三大的咖啡才是好咖啡。

講到第三波咖啡就不得不提前兩波的咖啡:

第一波咖啡: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咖啡消耗量大幅提升,世人普遍追求簡單、快速又不費吹灰之力的方式飲用咖啡,即溶咖啡因此一炮而紅,代表公司如:雀巢(Nescafe)、麥斯威爾(Maxwell House)、Folgers咖啡等。

第二波咖啡:1960年至千禧年間,強調精品咖啡,咖啡採重烘焙Peet’s Coffee & Tea 、Starbucks (星巴克)為其代名詞,後者更將義式咖啡推廣到全球,對於咖啡的普及化貢獻良多。第二波咖啡主打添加風味的咖啡飲料,如香草拿鐵、焦糖瑪奇朵等等,而非追求咖啡豆本身的天然風味。

下一篇我們將深入探討:到底什麼才是第三波咖啡?它的精神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