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resso Extraction And Problems 義式濃縮咖啡的萃取問題

上篇提到義式濃縮的萃取問題,以下舉出較為常見的例子:

過度萃取(Over-extraction) – 首先必須先了解萃取率的概念,根據VST Coffee Refractometer(咖啡專用折射儀,為多項咖啡國際賽事的官方指定量測儀器)的量測標準,合理的咖啡萃取率(extraction yield)介於18%-21%之間,當然也有咖啡人(如: Matt Perger)追求稍高於21%的萃取率,但一般來說,如果實際萃取率超過這支咖啡豆理想萃取率的時候,即發生過度萃取的問題,每支咖啡豆的烘焙程度、品種與情況等都不同,相同的萃取率可能適合淺烘焙的肯亞SL-28,但中烘焙的巴西Bourbon、淺中烘焙的玻利維亞Typica或者是某款配方豆卻不適用。過度萃取常會有咖啡液體與油脂(Crema)黝黑的現象,有時會產生明顯的大氣泡漂浮於液面上,通常萃取時間過長(如:超過1分鐘),且超過10秒以上才見到第一滴咖啡液體。過度萃取的原因很多,常見的有:咖啡粉研磨過細、水溫過高、萃取壓力過大、填壓力道過強等等,品嘗時風味上常帶有焦苦、澀感。

萃取不足(Under-extraction) – 與過度萃取相反,萃取不足通常指的是咖啡粉中還尚有許多未被萃取的芳香分子,但預設的萃取時間卻已經結束,也就是一般所知道的萃取率低於18%。萃取不足時咖啡液體可能帶著較淺的黃色且缺乏咖啡油脂,通常萃取時間過短(如:15秒即完成萃取),咖啡在加壓時如水流般大量洩出,而非正常萃取時的如蜂蜜流下般的黏稠感,上述現象皆是萃取不足的徵兆。萃取不足原因很多,常見的有:咖啡粉研磨過粗、水溫過低、萃取壓力不足、填壓太輕等等,品嘗時風味上常帶有強烈且尖澀的果酸、鹹味、水感並且缺乏應有的甜感。

萃取不均(Uneven Extraction) – 萃取不均通常集合了過度萃取及萃取不均兩種情況,較為常見的有:通道效應(Channeling)、側邊通道效應(Side Channeling)、甜甜圈萃取(Donut Extraction,或稱為Edge Channeling外圈通道效應)等。

通道效應發生在濾杯底部的某點或某個區塊水流不易通過,發生原因可能很多,比如調整磨豆機刻度後新舊粉夾雜、下粉及佈粉(Distribution)不均勻、咖啡粉結塊等等,如果使用無底把手能夠看到萃取初期該區塊較黑且無液體流過,有時更會因為該處壓力過大、水能通過的範圍卻很小而有水柱噴射出來,此現象對風味的影響可大可小,端視通道效應的範圍及程度而定,程度較大者會產生苦、澀等瑕疵風味。

IMG_1975 (照片中的濾杯中央有小區域的通道效應,造成該處較黑、阻塞)

側邊通道效應則是屬於非常嚴重的一種通道效應,通常是因為填壓(Tamping)時力道左右或前後不均導致,也有可能是因為沖煮頭的水流偏向造成,觀察萃取時會發現一邊咖啡流速過快、一邊咖啡流速過慢,呈現的風味通常很糟,各式瑕疵味都可能集結於此杯之中,如焦苦、乾澀、尖酸、鹹味等等。

IMG_1971(照片中為側邊通道效應,咖啡液由左側先流出)

甜甜圈萃取通常是外圈萃取較快、中央萃取明顯過慢的現象,與側邊通道效應一樣,通常會產生各式的瑕疵風味,如果不是非常嚴重的話,這種現象大約在萃取15秒後不見,但千萬不要以為接下來的咖啡液柱(Stream)看似正常萃取就沒太大的問題,因為當萃取進行到中段的時候,外圈的咖啡液已經開始變多並集結到中央,所以無法觀察到中央與外圈的萃取差異,但實際上萃取不均的情況仍持續進行中,可不要被表象給蒙蔽了。此問題通常出在咖啡粉在填壓之後中央較為緊實、外圈較為鬆散,或是濾杯本身的品質不佳、底部並非平坦所致,填壓器底部的造型(Flat v.s. Curve)有時能夠改善這樣的問題。

IMG_1960(照片中為甜甜圈萃取,咖啡液由外圈先流出)

對「Espresso Extraction And Problems 義式濃縮咖啡的萃取問題」的想法

  1. 你好想請問:
    上面提到萃取不足通常指的是咖啡粉中還尚有許多未被萃取的芳香分子,但預設的萃取時間卻已經結束,也就是一般所知道的萃取率低於18%。通常萃取時間過短(如:15秒即完成萃取)。

    我有一個很大的疑問,"萃取時間過短(如:15秒即完成萃取)" 表示在15秒的時候已經完成30ml的萃取,所以才會萃取時間過短,但上面一段話又說,"預設的萃取時間卻已經結束" 萃取時間不是應落在22~28秒。

    但既然已經在15秒的時候就萃取了30ml,怎麼可能會預設的萃取時間卻已經結束,是還沒到達22~28秒不是? 這段話是不是有沖突?!

發表留言